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

兩岸在非洲

兩岸在非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◎林深靖

        總統馬英九結束「仁誼之旅」,於418日返抵國門。這次行程長達12天,足跡遍及非洲邦交國,堪稱總統上任以來最深入的一次外交行程。然則,我們媒體的報導多集中在元首之間的趣味互動,對於黑色大陸近年來的變化甚少觸及。其實,若要問非洲這10年來有哪些重大改變,那麼,首先可能就是中、非關係的巨幅擴展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方面,馬英九本人倒是注意到了。他在記者會上表示,友邦與大陸的貿易額往往超逾台灣10倍以上,它們即使與台灣建立邦交,與大陸的經貿往來同樣十分暢旺。馬總統的說法是:「隨著兩岸關係改善,國際空間也增加,讓我們更有信心深化兩岸關係,並出現良性的循環。」
        其實,在歐、美、日普遍經濟低迷的背景之下,非洲由於擁有豐富天然資源,是新世紀崛起中的一片廣袤天地,我們若是更為進取、更有雄心壯志,那麼,台灣的應該思考的應該是:如何運用巧妙的兩岸關係做為槓桿,在非洲大陸開拓屬於我們的經濟版圖!
        今年元月,「非洲聯盟」(Africain Union)新總部大樓才在衣索匹亞首府落成,剪綵者是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。為什麼?因為這棟堂皇宏偉的摩天建築,正是中國所興建並無償贈予的。與此同時,非洲許多國家的交通、電信、能源產業的建設,也在中國的協助之下,如火如荼開展。在經貿往來方面,中國已是非洲最大貿易夥伴,雙方交易額高達1500億美元,多達2千家的中資企業深入非洲各個行當。這一塊過去飽受歐美殖民暴力摧殘壓榨的黑色大陸,與中國大陸正在發展一種獨特的互動,兩塊大陸的合作共謀,預料將全面改變既往的全球地緣政治結構。
        如是發展情勢當然與歐美舊勢力會產生競爭關係,西方媒體已不惜把「新殖民主義」的罵名冠到中國頭上。不過,中國與歐美國家最大的差異是:自鴉片戰爭以來,中國淪為半殖民地,飽受強權欺凌,經過漫長民族解放運動才獲致當今獨立自主的地位,這與非洲自從1885年柏林條約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命運極為相近。悲痛的歷史經驗讓中國在處理它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時特別謹慎,己之不欲可以引為鑑鏡,而這正是歐美所欠缺的。
        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雖然不多,卻畢竟是重要的基礎。我們若是有更大的想像力,就應該能夠借力使力,把兩岸關係的改善與我們在非洲經貿版圖的擴展連結在一起思考。未來,在海基、海協兩會的談判,乃至ECFA的後續發展過程中,何以不能考慮將兩岸在海外的投資互助列入未來可能的合作項目?畢竟,就兩岸關係而言,「相逢於中華騰飛世界時」曾經是一整個世代的理想!(2012. 04. 18)